买竞彩篮球彩票app

图片

综合利用尾矿资源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对商洛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思考

来源:商洛市政府研究中心 2024-10-16 13:43 浏览量:958

商洛是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已发现各类矿产61种,潜在价值超过6000亿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理念、工艺、技术等制约,尾矿堆积与日俱增,形成尾矿库134座,占全省的43%、全国的1.7%,积存尾矿高达1.73亿吨,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环境,极易产生安全隐患。商洛又是全国唯一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地级市,肩负着“秦岭生态保护”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政治责任,综合利用尾矿资源,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意义重大。

一、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转化生态产品价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以矿业规模化、绿色化、延链化、安全化、数字化“五化”转型为牵引,通过产业化“吃旧”,循环式“治新”,形成了“一核心、二支撑、三联动”(以创建国家示范基地带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技术和政策扶持为支撑,组织保障、示范带动、协会搭桥)的“商洛模式”。

一是系统布局,整体推进。2012年4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目标。同年11月,商洛列入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先后制定出台《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创建国家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尾矿基础数据库,摸清了全市尾矿数量、库容量、资源禀赋、有价成分,所有矿山企业“一库一策”制定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市、县(区)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县(区)尾矿综合利用中心,专职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工作。

二是搭建平台,筑牢基础。构建行业协会平台、尾矿利用信息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三个平台”,成立市尾矿综合利用协会,发展会员100多家,在引导行业发展、强化行业自律、服务政府与会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市发改委网站,上线运行市尾矿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公开尾矿资源状况,宣传产业政策、展示产业发展情况,开展项目推介、专家咨询活动。成立商洛市材料科学工程院,设立了钼、钒、尾矿技术等研发中心及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研发尾矿有价组分回收利用、尾矿保温材料、尾矿加气混凝土砌块等21项技术,部分工艺技术达到国家同行业部颁标准。

三是建材主导,集群协作。以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带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为核心,以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为支撑,通过组织保障、示范带动、协会搭桥多轮驱动,合力推进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全力推进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对原有尾矿库进行安全综合整治和减量置换,全市尾矿库已降至79座,均位于秦岭一般保护区;有3个工业园区、27家循环经济企业和32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被认定为市级试点单位,年可享受税收优惠2000多万元,建筑骨料、机制砂、路沿石、水泥、混凝土等建材加工产品,占全部尾矿产品的96%以上。

四是综合施策,强化扶持。以矿业“五化”转型为牵引,严格落实矿山只减不增政策要求,在全市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不再新设矿业权。清理整合矿权41个,全市在籍采矿权减至327个,大中型矿山占比由32.6%提升至55%,严格落实矿山只减不增政策要求,在全市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不再新设矿业权。出台《扶持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意见》,优先审批技术含量高、科技示范作用强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先安排环评总量指标和用地指标,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优先享受节能、环保资金支持、减免相关税费。设立每年300万元的市级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累计扶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7个、涉及资金2000余万元。2023年5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创新论坛。与西安墙体材料研究院、清华大学化工系、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平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中科院地环所、天津国银华夏投资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五是项目支撑,成效明显。市、县(区)均设立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大项目库,每县(区)每年至少完成1个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2个项目。全市累计建成尾矿综合利用项目128个,培育发展尾矿综合利用企业95家,主要包括混凝土骨料、硅酸盐水泥、建筑用砂石等传统建材企业,墙体材料、装饰材料、保温材料、陶瓷类材料等新型建材企业,以及尾矿及废渣有价组分回收等高附加值企业,完成投资70多亿元,带动就业万余人,形成年可利用尾矿2000余万吨生产能力规模,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累计消化尾矿及各种矿山废石6100余万吨。

二、困难和问题

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利用总量仍然较小。尾矿分类提取难度大、技术攻关和生产运输成本高、利润比较低、市场制约因素多,企业对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不高,尾矿利用总量少。二是行业发展不够规范。部分企业被等同于矿山企业,对尾矿综合利用类产品界定不够明确,还未根据市场建立尾矿利用类产品目录,未对利用程度高、性能好的产品赋予“绿色标识”。三是市场开拓不够有力。目前,商洛大部分尾矿综合利用产品,主要立足市内市场就地销售,而市内市场逐步饱和,很多企业都面临产品滞销问题,亟需开拓市场。四是科研瓶颈依然突出。现有尾矿综合利用企业工艺简易,缺乏高效利用和大宗利用的原创性技术研发,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与中科院地环所的技术合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对策与建议

2022年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买竞彩篮球彩票app: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尾矿(共伴生矿)等工业固废在有价组分提取、建材生产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加强建材行业产能产量调控。鼓励尾矿、废石、废渣、工业副产石膏等综合利用”。商洛应抢抓政策机遇,围绕建设“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目标,突出市场引导,落实政策支持,加强科技攻关,强化示范带动,着力在“产业化”“高值化”上求突破、见实效。

(一)分级分类,彻底“吃干榨净”。立足“双碳”目标,以“全要素资源化”为核心,建立“梯级利用+生态修复+封存保护”体系,对尾矿资源进行重金属毒性和有机毒性分析,将毒性资源分离并封存保护,确保后续尾矿资源利用不存在安全隐患。依据尾矿的资源属性、环境影响程度、开发利用技术条件等因素,建立形成尾矿分级分类标准体系,用好“取沙留金”固废利用技术,做好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和保护。加强尾矿分级梯度利用、尾矿协同利用、尾矿高值化利用的技术研究,提升尾矿利用经济效益,拓展尾矿利用方式,扩大尾矿利用的区域半径,最大限度将尾矿中的元素当做原料应用到各个领域,做到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

(二)加强合作,推进产学研用。大力开展外部技术合作,打造产、学、研、用新模式。组建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分会,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对接,加快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商洛市材料科学工程院等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尾矿分级分类方法及应用评价标准,抓好尾矿分级分类利用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鼓励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借靠省、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促进商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转化,着力破解研发成果转化难的瓶颈问题,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

(三)培优育强,凸显示范效应。按照“升级改造一批、延链强链一批、领域拓展一批”的思路,加强尾矿利用项目的策划储备,特别要抓好土壤调节剂、重金属钝化剂、云砼石、发泡陶瓷、岩棉板材等战略性项目。推进大型尾矿综合利用产业与上游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与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环境治理等产品应用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范例。聚焦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产废行业,以EOD、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依托,加快尾矿资源全量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商州岭南佳泰、洛南鑫磊恒达等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高效、高质、高值尾矿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尾矿综合利用骨干企业,打造百亿级尾矿产业集群,通过示范效应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带动尾矿利用产业整体加快提质转型。

(四)拓展市场,叫响商洛品牌。按照“巩固传统市场、聚焦重点市场、培育新兴市场、拓展省外市场”的思路,大力拓展商洛尾矿综合利用知名度和外向度,将商洛打造成引领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旗帜。坚持投行思维、链式思维、闭环思维,加强尾矿资源、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包装,集中优势力量,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尾矿利用专题推介会、展销会,加快外埠市场的拓展,不断提高尾矿利用数量和质量,扩大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尾矿利用项目投融资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中省专项扶持资金,联引省级各类专项基金,纾解尾矿开发利用资金难题。做好尾矿综合利用宣传工作,引导尾矿利用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营销意识、信用意识、协作意识。

(五)健全机制,长效综合利用。统筹考虑尾矿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快尾矿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系统研发,构建集尾矿库信息管理、综合利用安全评价、综合利用方法于一体的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尾矿整体消纳利用激励约束制度,提高尾矿资源化与减量化水平,推进矿业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探索出台新建尾矿库限制措施和已闭库尾矿综合利用、生态恢复及土壤复垦制度和优惠政策,实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经营者经济利益挂钩制度,将符合标准的尾矿综合利用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政策扶持范围,拉动尾矿综合利用产品消费市场,全力扶持尾矿利用产业发展。(作者尹章银、明晓东分别系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局长,市政府办综合一科副科长)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